“小米”特等奖学金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尹天一

尹天一:知行合一,见微知著

个人简介:尹天一,男,汉族,2000年10月生,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材料与微电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师从余睿研究员,2022-2023学年综合测评位列专业第一。荣获小米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业学金、江西建材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获评2022-2023年度“校三好研究生标兵”荣誉称号,以第一作者在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篇。

undefined

日积月累,功不唐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尹天一认为,作为一名新时代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才能筑牢科研的根基,应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认真记录课堂笔记并在课后及时复习所学知识。除此之外,需对自己的近期以及长远发展有一定的想法和规划,例如如何提高期末考试成绩、如何平衡专业课程学习与课题组实验等近期安排,或者应朝着就业还是升学某个方向而努力等长期规划。最终,尹天一凭借这种学习方法,在研一期间的平均成绩为93.73分,且单科最低成绩90分,综合测评排名专业第一,这为进入课题组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基于科研报国的理想与学校丰富的科研资源,尹天一从大一便加入导师制,由此便开启了在硅酸盐建筑材料领域的学习与研究生活。到目前为止,已经主持或参与过多项科研项目,并参与发表了高水平论文十余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中科院一区TOP SCI期刊论文3篇以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此外,还参加了2022年在南京举办的中国混凝土展,并于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UHPC设计定制大赛中取得了院校组创新奖。

发散思维,躬体力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研之路很少有人能一帆风顺。尹天一回忆道,他发表的第一篇SCI论文的实验思路始于2021年的盛夏,在经历半年的反复实验与测试后最终完稿于次年除夕的凌晨,而直到又一年夏去秋至已成为硕士研究生再度踏入武理的校园之后才最终发表。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也曾一度想过放弃这个研究方向,也曾怀疑自己,但的导师与保持积极沟通并提供指导,而且实验室的师兄们也以其亲身经历给了他以信心和勇气,并激励继续深入探索。这期间让印象十分深刻的一件事是一名师兄急于将手中的成果投稿出去,而导师则一直劝他的师兄等果子熟透再摘并多次提出增加成果创新性的思路,在经过反复的修订后,最终这篇文章发表在本领域的顶刊上,从此这个师兄“摘果子”的例子便被师弟师妹们津津乐道了许久。而尹天一在那个时候也刚刚经历了论文被拒稿,在师兄榜样作用的激励下,他在重新投稿期间开展了第二篇SCI论文的实验与测试工作,后来也很顺利地被接收。由此开始寻找科研过程中的乐趣,积极深入了解领域前沿,主动尝试新的实验思路与方法,勇于克服科研路上的各个难题,并从中收获项目与论文的正反馈。

 

求真务实,服务广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思想觉悟方面,尹天一态度端正,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在社会实践方面,他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曾两次前往武汉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进行社会实践实习。在志愿服务方面,他曾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在校期间多次参与各类校级院级志愿服务活动。自研究生入学以来,他担任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室助管,这期间在纳米压痕、拉曼光谱以及X射线CT等测试与数据分析方面服务广大师生。在体育运动方面,他积极参与各项体育锻炼,如乒乓球、羽毛球、足球、轮滑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经常抽出时间坚持跑步锻炼。在日常生活方面,他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节俭朴素,尊敬师长,不攀比不浪费,积极提高以道德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身体素质以及审美与表现能力为代表的综合素质。

 

学子寄语

研究生学习应以自身研究领域为基础进行深入探索,并可尝试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以创新为先,以科研为重,未来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就业,都应不负科研精神,积极投身科研报国理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一篇: “小米”特等奖学金获得者——汽车工程学院曹阳